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于4月27日在山东青岛举行。这场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国字号”盛事的“出京首秀”,不仅打破了过去19年在北京主办的传统,更以一座城市与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深度联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青岛,这座拥有百年光影记忆的“电影之都”,为何能成为华表奖的“新主场”?答案藏在其从历史积淀到工业革新、从政策赋能到生态构建的全产业链崛起中。
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青岛风景宜人、物产丰富,与中国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掘金影视产业,青岛市近年来大项目不断、大动作频频,从传统走向先锋,掀起了一场驱动“视听经济”的全新变革,带来了一场场让人“感官狂飙”的视听盛宴。

青岛电影博物馆世界厅。资料图
从百年光影基地到
全球影视工业新标杆
青岛与电影的渊源,始于中国电影的萌芽时代。1900年,德国商人在青岛太平路的亨利亲王饭店内开设影戏院,放映了青岛历史上第一部电影。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成为中国早期电影放映的重要据点。1935年,戏剧大师洪深在此执导的《劫后桃花》,以青岛的殖民历史为背景,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影片中八大关的红瓦绿树、栈桥的碧海长天,首次将青岛的山海风貌定格于银幕之上,也让这座城市成为导演心中的“天然摄影棚”。
20世纪中期,青岛凭借独特的欧陆风情与自然景观,吸引《青春之歌》《海上生明月》等经典影片取景。改革开放后,《恋之风景》《硬汉》等影片进一步将青岛的现代都市气质融入叙事。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青岛“电影之都”称号,使其成为全球第9个、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一世界级认证的背后,是青岛跨越三个世纪的电影文化积淀——从胶片时代的取景胜地,到数字时代的产业高地,青岛始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如果说历史底蕴是青岛影视产业的底色,那么以东方影都为核心的现代影视基地建设,则为其跻身国际影视产业第一梯队提供了硬核支撑。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资料图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总投资500亿元,占地376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影视拍摄基地。园区内建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包括全球最大的万米单体摄影棚(面积达1万平方米、高22米)、亚洲首个水下制作中心,配备恒温水池与水下动作捕捉系统,以及32个可定制化改造的置景车间。这些设施能够满足从科幻巨制到历史史诗的全类型拍摄需求——《流浪地球》系列中的太空站场景,依托万米棚的广阔空间实现实景搭建,《封神三部曲》中商周王朝的朝歌城,在置景车间完成从设计到建造的全流程;《独行月球》的月球表面基地,通过虚拟拍摄技术与实体道具的结合,打造出沉浸式太空环境……
此外,青岛全域布局的影视拍摄网络进一步强化其场景优势。藏马山影视城复刻明清古建与民国街景,成为《长城》《天星术》等古装大片的取景地;灵山湾影视文化区以现代都市风貌吸引《巡回检察组》《天才基本法》等剧组入驻;青山湖影视基地则凭借原始生态景观,成为战争题材影片的“天然战场”。20处风格迥异的取景地,构建起覆盖古装、都市、科幻、战争等题材的多元化拍摄场景库。
打造影视创新“强磁场”
青岛影视产业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硬件够硬”,更在于“软件够强”。围绕东方影都,美术设计、虚拟拍摄、特效制作、器材租赁等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构建起国内顶尖的影视供应商联盟。东方影都联合华为云建设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实现实时渲染与虚拟预演。《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的震撼镜头,正是通过该平台将演员表演与数字场景无缝融合,节省了60%的后期制作时间;《万里归途》中1∶1复刻的非洲城镇,由青岛本土美术团队完成从图纸设计到实体搭建的全流程;《刺杀小说家》的异世界场景,由基地内的数字科技公司提供动作捕捉技术支持;青岛首创“剧组服务管家”模式,提供行政审批、外联协调、群演招募等一站式服务。《封神》剧组负责人曾表示:“在青岛拍戏,从申请拍摄许可到协调场地,平均响应时间远远短于其他影视基地。”
青岛影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扶持与市场力量的双重加持。为打造“世界影视新高地”,青岛构建起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在省级层面,山东省出台《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将青岛定位为全省影视产业核心区,给予税收优惠与项目补贴;在市级层面,青岛市设立50亿元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对在青拍摄的剧组按制作成本20%给予奖励,最高可达3000万元;在区级层面,西海岸新区推出“影视政策3.0”,涵盖场地租金减免、人才公寓保障、后期制作补贴等细分条款。
近年来,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已集聚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影视及产业项目,引进各类影视企业超千家,基本形成涵盖影视策划、投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等影视全产业链的影视产业集群;接待服务剧组超300个,影视作品立项备案数达380余个。除此之外,青岛还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合作设立分校,定向培养编剧、特效、制片等专业人才。
可以说,作为国家电影局主办的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落地青岛绝非偶然,而是国家文化战略与城市产业升级的深度契合。第二十届华表奖的星光,照亮了青岛的“电影之都”梦想,也标注了中国电影全球化进程的新坐标。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正在用光影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于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