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领航”产学研协同创新

来源:经济日报

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既是技术突破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态势,唯有让企业真正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领航者”,才能将科研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在创新赛道上赢得主动权。

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决定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链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扎根市场的企业,具备衔接实验室成果与车间需求的条件。相较于科研机构的理论推演,企业更擅长用成本核算、工艺适配、用户体验等多种标尺衡量创新成果的实用性,确保产学研合作沿着价值创造的轨道推进。

企业是资源整合的行家里手,能够协调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力量,以及生产线的作业力量。这种对全产业链的把控力,能让实验室的“种子”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面对创新风险,企业更有担当勇气,更擅长建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风险预控体系。既懂得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间找平衡,又能判断何时该坚持投入、何时需及时止损,这种生存本能练就的风控意识,让企业在整个创新链条中更具有主导作用。

从提出需求到产出成果,跨越这个关口,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完善“市场洞察—技术预研—联合攻关”的运作体系,把零散的市场信号转化为明确的技术攻关方向。在联合研发时,要协调好高校理论研究与科研机构开发的进度,让创新沿着“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创造价值”的路径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打造创新联合体是关键举措。企业可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把产业需求转化为研究课题,让基础研究提前植入产业化基因;联合科研机构攻关关键技术,建立标准化流程实现技术转化;通过产业链协同,把中试成果导入规模化生产。这种从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协作,加速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

建立公平的利益共享机制同样重要。这需要制定清晰的契约规则,明确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应设立协调机构,动态监控研发进展,根据实际贡献调整利益分配,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政策支持也要精准发力。在研发投入环节,通过科研奖补等,形成多投入、多受益的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环节,完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制度,让专利变成可交易的资产。政策护航,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形成创新良性发展生态。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让企业挑起产学研合作的大梁,才能把更多“实验室盆景”培育成“产业风景”。这是市场规律,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作者:刘莲莲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