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蓝鲨消费,作者 | 王硕,编辑 | 卢旭成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摇摆不定。
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至少10%的关税,并对所谓的贸易失衡最严重的国家施加更高的税率。其中,中国将面临34%的关税,欧盟的税率为20%,越南则被征收高达46%的关税。
4月9日凌晨零点,被美国特朗普政府称之为“对等关税”的贸易政策,已经生效。但在对大多数贸易伙伴征收新关税不到13小时后,特朗普宣布对大部分经济体暂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仅实施10%基准关税,暂停期限为90天。其中,并不包括中国。不仅如此,根据特朗普最新签署的行政命令,将针对北京的关税税率从84%提高到125%,再加上特朗普早前对中国征收的20%芬太尼相关关税,税率总计实际达到145%。
中国也开启“反制”。4月2日,宣布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对稀土等部分资源进行进口管制。4月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中方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50%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一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关税贸易战再次打响。在此过程中,特朗普反复横跳的“关税政策”令众多中国企业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中国企业会受到什么影响?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如果中美贸易脱钩,全球贸易将何去何从?
短期承压
从短期来看,中国一些做外贸出口生意的企业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一位关注企业出海的投资人DS认为,中国出海企业的毛利率或者净利率会受到比较直接的影响。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对美出口额达509.6亿美元,占总出口16.9%。然而,行业毛利率低,利润率仅2.3%-5.2%,加上此次关税,企业无法吸收这些成本。
家具及家居用品,也是我国对美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2024年的出口额达到了约350亿美元。新增高关税,将完全抵消中国家具的价格优势,因为家具产品的平均利润率通常只有10%-15%。
具体到出海企业,对于正规的“大卖”,尤其是快要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公司,影响是最大的。“以前可能有十几个点的利润,现在因为关税合规,可能只有几个点的利润。”另一位关注出海的投资人ZW表示,“有人说可以通过涨价传导给美国的消费者,但这是个长期的事情。”
值得关注的是,“涨价”传导到终端仅仅能够消化一部分。一位消费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可能5到10个点,最高不超20个点。但如今在这么高的关税税率下(部分商品高达104%),并不可能完全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在此轮关税宣布之前,就有外贸工厂表示,美国客户发来邮件表示不会单独承担增加的成本,要么双方协商,要么终止合作。外贸工厂的业务情况与头部客户的订单息息相关,某个大客户的订单没能做成,工厂可能就会面临关停的局面;但其有限的利润空间难以做出让渡,即使双边承担一半的关税,也有可能是工厂全部的利润。
困境之下,出海建厂是此前很多工厂看中的“出路”。面对美国可能对华加征的高关税,不少企业选择将供应链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然而,东南亚也未在此轮风波中幸免,热门建厂地如印尼、泰国、越南均被征收超过30%的对等关税。
“去越南等地建厂的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有一个企业去年刚刚在越南投建工厂,还未等到投产,却等来了这个关税噩耗。”某投资人X说。
不仅如此,此前一直悬而未决的“800美元小额豁免”政策也确认取消,将征收30%的关税或者25美元每件的关税(6月1日后将上升至50美元每件)。这意味着,通过跨境电商渠道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模式也受到直接遏制。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和品类在此次关税大战中“不降反升”。出海领域的投投资人BY透露,之前谈过的一个项目因为其产品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并没有受到关税的冲击,反而将产品定价直接大涨25%,并且也受到美国本土渠道商的大力支持。
仍在观望
最难受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最恐惧的是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川普给你整了什么新的活,这个赛道能不能干,昨天好像不能干,今天好像又能干,那明天会不会就干不了……”一位关注消费出海的投资人JP表示。
一些中国的中小型买家,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如果没有新的渠道,短期这块生意选择暂停,观望整个事件上面如何处理。”而另一些企业则仍在“清库存”的状态,“如果后续清完库存后,海外工厂产能没有上来,或许从国内直接出口关税成本扛不住,只能想办法洗一下产地。”投资人QW对某出海企业提出这样的建议。
“洗产地”,可能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短期应对手段。一位长期关注出海的投资人JP观察到一家消费电子企业,它一半的收入来自于北美,大约有40%-50的利润,其应对关税加征的短期解决方案就是去新加坡或者其他地方“洗产地”。
还有一些企业将“洗产地”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生意。另一家在深圳做床垫的公司,从1982年就开始做所谓的“转出口”贸易了,在2018年特朗普加关税时,转了两道进入美国,这条道路已经走通了,如今的日子过得挺好——年销售额10亿元。
事实上,比如TEMU等平台上商家,对于加征关税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备货相对谨慎。对于一些小包装、高价值的产品,去新加坡等地转一圈,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但对于一些企业而言,“洗产地”并不可取。比如,某个年营收三四亿元的出海企业,三分之二收入来自于美国,产品体积很大、很重,如果“洗产地”,物流的成本非常高。企业创始人十分苦恼。
常规的做法,还是布局全球供应链。JP提到有一家公司从去年就开始找海外供应链,二季度开始去摸底市场,三季度量产,逐步把供应链从深圳转到台湾和马来西亚,运营成本可能会提升5到10个点,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关税加征带来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经营规模较大、毛利较低的大件商品的卖家比较谨慎,今年他们的总体思路是——不追求营收上的突破,而是做利润最大化。比如,他们并没有很激进地调价,并且他们基本上都有海外仓,会提前多备两三个月的货,大部分能够撑到5月底,然后看政策如何变化。
何去何从?
这轮“关税大战”,被业界普遍视为自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之后,美国对中国制造业最大规模的一次直接打击。但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国内政治周期、经济困局与中美结构性对抗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根据美国公布的贸易数据。2024年美国进口了3.3万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商品金额为2.1万亿美元,全年累计商品贸易逆差为1.21万亿美元。2024年成为美国建国近250年来,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
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主要是来自中国、欧盟、墨西哥、越南和爱尔兰。其中,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为2954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自2018年中美两国“关税贸易战”以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此而缩小。
有专家指出,特朗普的单方面高关税,不仅想阻止美国的贸易逆差,还想把这些产业链带回到美国,但制造业迁徙远比美国政客的承诺复杂,所谓关税促进制造业回流的论调恐怕是“痴人说梦”。
一方面,制造业的复苏需要对美国劳动力培训进行大量投资,整个供应链的重构相当于生态系统的重构,这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另外,美国的高人均GDP以及高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它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或难以逆转。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一方面,一些原材料必须从中国进口,比如稀土;另一方面,“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很多产品都是有巨大优势的,这都归根于上个时代我们把供应链打磨卷出来了,”一位消费出海领域投资人如是说。
与此同时,自2018年以来,为规避中美贸易战冲击,超过4200家中企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越南的电子产品60%零部件来自中国,柬埔寨服装厂的拉链纽扣需每周从义乌空运。这种“中国原料+东南亚组装+贴牌出口”的模式,让美国海关的数据表上显示为“越南制造”,实则仍是中式供应链的延伸。
在实行对等关税政策不足13个小时后,特朗普又宣布对大部分经济体暂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仅实施10%基准关税,暂停期限为90天。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仍具备将供应链迁徙到其他地区的可能性。
不过,中国国内的供应链仍“不可替代”。某位在土耳其考察的投资人也表示,“我们看了土耳其、摩洛哥、埃及等地,发现这些地方的产业组织能力远不如中国——卷不动、干不快、交付差。资金、管理经验等都面临严重的挑战。”“过去三年,我们出海投了不少产业链项目,试过印度、越南、印尼,最后都回来了。”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美国商品的依赖度降低,美国进口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从2018年的7.3%下降至2024年的6.3%。但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趋势明显,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12.8%增至2024年的14.5%。虽然美国仍然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相较于21世纪初已经显著下降。
“无可替代”的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不会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而改变。中国企业出海,也有雄厚的底气面对未来。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资料,以及翰林会投资人第三期碰头会的交流讨论。参与本期讨论的投资人包括:普华资本孙家亮、零一创投陶洋峰、青锐创投庞含笑、清波基金章薇、沣源资本陈博、吴晨韬、亦联资本千千、浪潮资本董帅、美团龙珠齐雯、万物创投Yoni、沙滩基金Brian、金鼎资本范桑尔&唐晨卓、BeyondVentures Jasper、麟阁创投张严兮、张天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