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特产小吃(那些不可错过的台州美食)

台(Tāi)州市,古称海州,浙江省辖地级市。台州市历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 。台州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沿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 ,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台州有怎样的美食呢?本期就跟着小编一起走进台州美食吧。

1.温岭馅糕

温岭馅糕,是台州温岭特有的传统糕类小吃,俗写白字作“温岭夹糕”、“温岭嵌糕”。作为早餐业的巨头,无数温岭人从小吃到大。把一小块年糕用手分两侧搓平(此乃成功之关键,因为年糕黏性大,温度高,不少人止步于此),再像麦饼筒一样酌情包入爱吃的菜,通常有炒面、土豆丝、红萝卜丝、猪肉等等;放好后,把年糕粘起来,做成一个类似饺状的花边,如果这一步处理不好的话,馅糕很容易散架;如此,一筒馅糕便制作完成。惬意的话还可以来碗豆腐生或者绿豆面,加点肉汤,一頓温岭风味的特色早餐就此诞生。

包馅糕

根据温岭城南习俗,在农历十月十五这天农村还有做馅糕的习俗,这天是古老的“下元节”,在温岭称为“十月半”。古时在民间下元节有素食斋天习俗:“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只是民国后渐渐消失。如今温岭只有少数家庭会在这天做“馅糕”,但”馅糕“和下元节却很有关系。当地农村人也很少说的出十月半吃“馅糕”是何原因、从何时起,年轻一辈更是知之甚少。改革开放后,馅糕渐渐地成了温岭最受欢迎的早餐。

温岭馅糕

2.食饼筒

食饼筒是浙江台州地方传统小吃,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丝及各类菜肴等,属于浙江菜。食饼筒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点。食饼筒是台州大众化食物,舌尖上的中国2有播出食饼筒的做法。每逢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台州人便会做食饼筒吃。

食饼筒

相传,天台那个疯癫的济公和尚发明了食饼筒,他见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饼,下一顿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食饼筒被叫成“济公卷饼”作为中华名小吃登场。

烙饼皮

食饼筒主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调成胶糊状,放入平底锅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将粉浆顺时针方向均匀地移动摊开、铺平、烙熟。取出面皮铺上炒粉丝包上各类菜肴,如:鸭蛋丝、黄鳝丝、豆芽、土豆丝、卤肉、洋葱等即可。

码放馅料

3.核桃调蛋

核桃调蛋是浙江台州的传统特色小吃,主料有核桃、姜汁、蛋、红糖等。香醇可口,是营养丰富滋补佳品,具有散寒、止呕、祛痰、健脾等诸多功效。以前,核桃调蛋在平常百姓家里算是一道上等的滋补品,只有坐月子的妇女或者身体虚弱需要补一补的人才可以吃得到。有的人还会在里面加黄酒,月子期常吃有补血补气活血的作用。但现代不但是月子期,女生们平常也可以吃的,有暖宫补血的功效。

核桃调蛋

核桃调蛋的做法如下:首先,将核桃剁碎放入碗内,后放锅里炒出香味时即可。接着,鸡蛋用筷子打散,放入生姜汁,黄酒、红糖、水适量,搅拌均匀盛在碗内。最后 ,核桃加入碗中拌匀,上锅蒸熟即可。

做核桃调蛋的材料

4.糟羹

糟羹是浙江省台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浙菜系,该菜品也是台州地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糟羹以米粉,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各地元宵吃汤圆,而台州则是吃糟羹。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人们便会回家美美地吃起糟羹来。

咸糟羹

相传,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三门的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拿来衣物。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怎么办好呢?一位聪明的农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糟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临海为古时台州府所在地)就保留了十四夜吃糟羹的习俗。

甜糟羹

5.乌饭麻糍

乌饭麻糍是台州传统时令小吃,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旧称农历四月八日是牛的生日,传说天牛是在这一天下凡,于是人间有了耕牛为人代力辛劳的说法。此说尤为浙江台州人所重视。每逢四月初八,台州地区耕牛统统休息一天,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犒劳耕牛,表示对人类忠诚的伙伴的敬意;这样的美食,除了给耕牛,人自然也不会放过。

乌饭麻糍

做乌饭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种俗称“山炒米脑”(又称“红茶”)的嫩叶,将糯米在“山炒米脑”沥成的叶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捣臼捣成乌饭麻糍,再摊到面板上撒上些许松树花粉,当地称为雄花,再擀成莫有一寸厚,切为四方形这样就可以算得上乌饭麻糍。而台州临海则将乌饭麻糍包裹豆沙,做成卷状,更有一番风味。

打麻糍

6.仙居八大碗

仙居八大碗是浙江台州仙居地方民间招待宾朋的正统菜谱,历史悠久,选料地道,制作讲究,排列严谨,适用广泛,文化渊源深远,是仙居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典。八大碗分上四碗和下四碗上四碗分别为:采荷莲子(或白扁豆)、湘子海参(或肉参)、铁拐敲肉、钟离翻碗肉;下四碗分别为:洞宾大鱼、仙姑肉皮泡、国舅泡鲞、果老豆腐。

仙居传统菜谱为“八大碗”,寓意吉祥,“八”在中国文化中为吉祥之数。中国的古典文化中以阴阳、五行、八卦为纲,从而在后天八卦中延生出第八卦为坤(≡≡),坤为地、为母、为牛、为众多,又加上“八”是十以内偶数中的最大数,所以寓意出众多的吉祥之说。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塑造出具有多方代表的“八仙”,吃饭的桌称为“八仙桌”,正方形,边长三尺六 (鲁班尺)即1公尺,坐的四条凳长四尺(鲁班尺)称四尺凳,每方坐二人,共座八人,上一席菜“八大碗”,上十六至二十四个菜,民间统称“八大八细”。

八仙

传说古时八仙过海大战龙王之后,在回神仙居的路上,只见邻村皤滩鼓乐喧天、张灯结彩,遂降祥云去凑热闹,原来是村中首富吴员外嫁女,八仙当时兴起,一人做了一道好菜(即采荷莲子、湘子海参、钟离翻碗肉、国舅泡鲞、洞宾大鱼、铁拐敲肉、仙姑肉皮泡、国老豆腐)以示庆贺。不久,仙居百姓都把吃饭用的四方桌改称为八仙桌,婚宴上都用上八仙的八样拿手菜,并尊称为八大碗。八大碗具体名称改为以上八大碗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