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至7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山东省话剧院出品的原创大型话剧《买河村的七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首演。

《买河村的七月》讲述了黄河滩区边的一个叫“买河村”的村庄,村中心小学26岁的代校长林七月,意外地被全体村民选举为村搬迁组组长。这位还有些稚嫩的姑娘,面对着村民集体反对搬迁方案,无法再种的菜地、不能再养的猪牛鸭、开不下去的小饭馆……如何面对当村主任的舅舅、最疼他的四叔、从小把她带大的美凤姐,还有和年轻有为的工程师肖朗之间的关系……该剧用一段段生动、朴实的片段串起了买河村在这个夏天所发生的故事,还有就是炙热的七月涌动着的那纯粹的飞扬的青春。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很难在传统的戏剧表达中完整呈现。但创作者另辟蹊径,从治理黄河的历史中寻找切入点。作为现实题材创作的创新之举,《买河村的七月》创作团队为增加历史纵深感,创造村戏“悬鼓调”。通过祭河神的手法,植入古代治河故事,搭建贯穿历史的隧道,探索黄河文化与民族文化脉络。


艺术表达上,总导演晓蜚秉持着对真实的尊重,拒绝为制造戏剧冲突而编造虚假情节。在平静的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戏剧元素,构建内在的戏剧张力,展现鲜活的人物性格。为增加历史纵深感,剧中创造了村戏“悬鼓调”,通过祭河神的手法植入古代治河故事,搭建起一条贯穿历史的隧道,探索黄河文化与民族文化脉络。在舞台呈现上,打破传统话剧舞台多以“大段落幕式”“横向调度”为主的特点,采用全开放、多向调度结合、不切光、无场次的形式,以电影蒙太奇为手段,用主观视角和电影化表达,如同“万花筒”般呈现流畅、灵动的戏剧人物和情节,与观众共同营造真挚共情的假定性空间。“序”和“结尾”中远古祭河场面的设计,将黄河与黄河人、现在与远古紧密相连,铿锵有力又略带苍凉的“悬鼓调”唱腔,既致敬传统戏曲艺术,又体现了黄河人的宽广敦厚。
晓蜚表示:在体验生活中,我偶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万花筒”,一转一幅画,千姿百态特别神奇。“旋转的舞台既是时间轴也是我心中的‘万花筒’,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我想把买河村的故事变成万花筒中的一幅幅画片,诚实真切地表达他们用心过日子,期盼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5日首演当晚,演员精彩、生动的表演深深打动着观众,演出结束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观众纷纷表示,160分钟的时间始终沉浸在纵横古今的思考和具有全新现代感的审美中。
山东省话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创作团队将不断结合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和观众偏好,对作品进行加工提升,力争将《买河村的七月》打造成为创作新高峰。(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陈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