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毕节市梦溪湖畔,是我省仅有的三个满族聚居村之一——朝门村。村口建有文化纪念园——“满族碑园”。碑园门口,一块刻有“清朝满族随军入黔始祖之历史纪念碑”的石碑矗立。

满族入黔纪念碑。
阳春三月,梦溪湖波光潋滟,湖畔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与村口千亩层叠的梯田相映成趣。稻田中,稻草编织成的各类创意装饰,为乡村风光增添了别样景致。村里,一栋栋崭新的白色小楼错落有致。山边屋旁,桃花、李花竞相绽放,好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图。

朝门村油菜花正盛。
2019年,朝门村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村内的满族花坟、文武将军墓以及满族入黔纪念碑等人文景点,见证了朝门村的独特历史。“满族占了村里总人口的47%,他们是清顺治年间南下屯垦军人的后裔。”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介绍,独具满族特色的花坟、文武将军墓等至今仍保存完好。

彝族火把节在朝门村盛大举行。
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外,朝门村民俗风情也相当浓郁。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传统节日“颁金节”。“颁金”在满语中意为“出生”“创造”。节日期间,村里都要举办满族祭祀,展演满族婚礼等传统习俗,让游客领略不易得见的满族风情,品尝地道的“贵州满族八大碗”。

朝门村风光。
以前,朝门村村民靠挖煤为生,村道扬尘漫天,环境一度恶化。当地党委政府长远谋划,关掉两家煤矿,并在2017年恢复干涸的梯田,依托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朝门村的“生态大米”远近闻名。以此为契机,村里每年举办“插秧节”“稻草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将农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村民们用稻草编制的装饰品。
“你看,这些稻草制作的装饰品,有的似动物、有的似农耕器具,是每年秋季的稻草文化艺术节上,村民与游客利用收割后的稻草共同创作的,可以为村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游永彬介绍,每年春季插秧节,游客还可参与“我在朝门有亩田”认购活动,亲身体验从插秧到收割的过程,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朝门村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多。村民姜光富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村里的山泉水水质特别好,我用来养鱼,鱼肉特鲜美。”姜光富说,他的农家乐每个月光卖鱼都要卖出两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明雪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