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彰显执政为民的深切情怀与治理智慧。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各级政府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增进民生福祉中践行初心,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彰显担当。
察实情,以绣花功夫织密保障网络。民生工作贵在精准,重在实效。当前社会呈现需求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特征,需建立"需求发现-政策供给-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党员干部当走出"数据报表",深入街头巷尾开展"蹲点调研",在菜场商超感知物价波动,在社区医院体察就医流程,在老旧小区测量改造温度。针对"一老一小"群体建立服务档案,为灵活就业人员定制保障方案,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动态监测,形成"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三单联动的精准服务体系。
破难题,用改革思维疏通民生堵点。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深水区改革,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机制障碍。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破解"数据孤岛"造成的政策断点;创新"政策计算器"数字平台,实现惠民政策智能匹配;推行"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机制,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履职清单"。在住房保障领域探索"租购同权"新模式,在基层医疗推进"智慧医联体"建设,以制度创新释放民生红利。
聚合力,用共治思维激活治理效能。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在城市更新中建立"居民议事厅",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规划师;在社区治理中培育"邻里帮帮团",激活基层自治细胞;在数字赋能方面打造"城市大脑+社区微脑"治理矩阵,实现风险预警、矛盾调处、服务供给的智能化。通过建立社会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硬指标",形成治理创新的持久动力。
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治理创新没有休止符。各级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用"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在就业创业的春风里、在病有良医的期盼中、在老有颐养的承诺间,以赶考姿态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让发展温度可感、治理效能可见、幸福生活可及。(刘伯蓉)
编辑:杨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