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沙龙的两场对话,流动着辩证之光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4月19日下午,春风沙龙“春风有信第二季”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剧场举行。

本次春风沙龙由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主持,与乔叶、梁鸿、欧阳江河、金仁顺、张楚、艾玛、刘子超、杨素秋八位嘉宾围绕“异域与想象”“平凡与新奇”进行两场对话,共同探讨文学如何书写远方,关照近处。

一碗羊汤里的异域与想象

异域和想象,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参加这一场沙龙的四位作家、诗人,无论是梁鸿写村庄,张楚写县城,刘子超写异乡,还是欧阳江河的诗歌气象,都具有时代的特点。

如今,身处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异域之间的物理距离都被时间缩短了,心理和文化的隔阂也依然存在。如何理解“异域与想象”?

在刘子超看来:异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有确切定义的东西,只要存在认知上的断裂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异域。“信息茧房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东西,茧房之外的东西也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异域。”

欧阳江河聊起不少自己在异域他乡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一碗羊汤的故事。

前几年,他应邀去了一趟宁夏的沙坡头,传说中苏武牧羊的发生地。两小时内,他写了一首100行的诗。“我将自己想象成是苏武,我来寻找哪里是我当年牧羊的地方,靠什么活?我最思念的就是一碗羊汤。我从来不喝羊汤,从那儿回来以后,我就克服了对羊汤的不适感。”

紧接着话题,梁鸿聊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作家而言,不管是异域还是在地,关键在于你把哪里作为写作的一个中心,把哪里作为考察的一个中心。在这儿,我去建构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想象,这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欧阳老师因此开始喝羊汤了,这个地方就不再是异域了,他可能试图把它纳入到内心,变成在地。在这个意义上,异域变得更加宽广,在地也变得更加有容纳力。”

张楚则建议,作为一个写作者,还是应该多去外面看一看,外面非常壮阔非常美,才会有更多想象。

“麦克风”的平凡与新奇

沙龙第二场聊的是“平凡与新奇”,参加的是乔叶、金仁顺、艾玛和杨素秋,也许女性更容易擅长从微小处切入生活,关注普通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她们认为的平凡和新奇是什么?

乔叶说,“我坐高铁来时刷到一张图片,很大的窗户,上面用胶条贴了个‘麦’字。我点开后就乐了,因为大风要来了,因为“麦克风”,麦子可以克风,这挺有意思的,特别中国式。”

乔叶说,“我可能将来会把这个写进小说或散文里,就像收进了谷仓,就像埋下一个种子,也不知道将来会形成什么样。”

在金仁顺看来,新奇和平凡是一个交替互动的状态,是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的“两面”,只是看我们将它放到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上看。“所以,写作题材的选择,你选择新奇,恰恰你写的是最平凡的事情。如果选择了平凡,里面恰恰埋藏着非常多新奇的东西,用主持人萧耳刚才的话来说,它都能开出花来,有光的。”

“在创作当中,当作家要让主人公跟着一起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让文本中的人物的行为经得起推敲,要有一种内在逻辑性。所以这个是平凡,也是新奇的。”

杨素秋用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观点。她从高校到政府挂职,做过一个文旅部门的副局长。挂职后她发现,自己有非常多的规矩需要去学习“对于我一个到新环境的人来说,所有的一切,包括怎么写文件,下车的时候让领导先走还是我先走等等,都非常新奇。但对于在大院里工作生活的人来说,这就是平凡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