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爽剧”套路深:流量背后,公众善意在“受伤”

□严远吉(中南民族大学)

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4月15日 央视新闻)

“我被老公打到跳楼”“靠捡垃圾供女儿上清华”“月入3000给岳母买8万手机”……这些剧情离奇、煽情至极的短视频,过去常常登上热榜,收割大量“泪水”“点赞”和“打赏”。但不少观众后来才发现,这些所谓的“真实经历”,只是剧本精密的摆拍,连主演都不是当事人。

在算法驱动下,许多短视频平台一度形成“情绪消费”的畸形路径——只要剧情足够狗血,情节足够煽情,就能轻松冲上热榜。创作者们为了蹭热度、博眼球,不惜“摆拍苦情”“伪造身份”,甚至编造暴力冲突、制造性暗示,挑战公众认知底线。表面看,这是“内容自由”的滥用;但本质上,这是对公众信任与情感的消费。更隐蔽的是,那些打着“助农”“扶贫”“打假”名义的视频,往往也暗藏私利,借公益之壳,行牟利之实。一旦公众信任被伤透,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将因此失去发声机会。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视频已不再是“个例偶现”。从“摆拍贫穷”到“虚构成功”,再到以“科普”之名传播虚假医学、历史、法律信息,这些内容不断“翻新马甲”,伪装成看似无害甚至正能量的形式,继续骗取用户注意力与信任。此次专项行动明确划出四大“高压线”——恶意摆拍、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全面打击“编剧式营销”和“灰色获利链”。从平台责任压实,到算法规则优化,从用户举报通道畅通,到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无疑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拿公众善意当流量试验田的行为,将不再被容忍。

但要真正治本,还需平台与用户形成共识。一方面,平台必须承担起“内容守门人”的责任,不仅“抓得出”,更要“拦得住”。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擦亮眼睛,在点赞、转发之前,多一分理性判断,别让情绪被“套路剧本”牵着走。

商业的本质应是价值创造,而不是情绪榨取;内容生态的繁荣,不能建立在对真相的背叛上。如果短视频要走得更远、更稳,就必须在“温情”与“真实性”之间画好清晰界限。当一部部“虚构爽剧”被下架、一个个“卖惨账号”被封禁,我们终将回归理性内容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