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韧劲和信心在哪?

文| 陈茁(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中国经济的韧劲从何而来?》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海上航行的集装箱码头。图/cfp

【1】“一带一路”把产业链分散出去,减轻了单一或两种货币的依赖

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一厢情愿地认为,你做的东西因为关税比别人贵,所以产业就会自然移到别的国家去——他们的算盘是移到自己国家去,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工业生产是一个平台,必须把平台搭得非常好之后,才能体现很多优势,不是说哪个地方便宜就往哪儿走。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之前,做了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人力的投资,比如扫盲运动、基础教育。

这几年美国很多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上一波美国给中国加关税之后,美国依然在买中国的产品,老百姓自己承担了关税带来的涨价,并没有如预期一样出现工业制造回流的情况。

最近大家一直在说阳澄湖模式,说每年大闸蟹上市,全国各地螃蟹都会到阳澄湖去过一过水,说这是阳澄湖的。现在也是这样,很多产品是中国造的,我们把这些造好的东西出口到越南、印度,再组装一下卖到西方的市场上。他会看到这是越南制造,不是中国制造,觉得很开心。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商路被打通后,很多国家进入一个庞大、复杂、曲折的生产格局当中,我们的东西能顺利地卖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智利的车厘子,欧洲的啤酒也能够到中国国内。这是非常大的贡献,双方的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另外,“一带一路”把产业链分散出去,很大的好处是减轻了单一的或两种货币的依赖。我们跟很多国家可以本币互换、记账,绕过了美元体系。即使将来我们面临着某种金融制裁或者金融战,回旋余地会大很多。像俄罗斯被制裁,被swift支付体系踢出去。它做外贸没有办法用美元,往外卖石油,进口必需商品就很麻烦,对经贸的冲击非常大。

【2】在中国只要做到第一,就可以非常顺畅地占领整个市场

21世纪初,有个流行的说法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为我所用。也确实“用上”了,现在很多进入全球市场的中国家电巨头,当年都是给这些洋企业做代工的。美的、格兰仕的空调和微波炉,早期就是一个代工厂。福建晋江给耐克阿迪做运动鞋的厂,后来孕育出了匹克、安踏、361。他们卖的价格,已经快赶上阿迪了,有了品牌溢价。

最近这几年,多元化趋势更明显。厦门有一家企业原来是给国外各种各样的箱包做代工、做行李箱、双肩背包。现在有自己的品牌,卖得也很好,双肩背能卖七八百块钱,有非常高的品牌溢价。一些消费电子工厂曾经给小米做代工的,比如智能手环,也是全世界卖得非常猛。

这些东西慢慢沉淀到一个奇点,就会想着怎么去建设品牌,国产车也是这样,历史上中国一直是能做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车做出来很难看,被认为是廉价、不上档次的东西。你现在看全世界做出来的车,就是中国车最好看。我们只要去找保时捷设计师,来给我设计就完了,有了好的产业链加持,要做到这点并不难。

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提升,基本同步。20世纪90年代经历过一波疯狂的家电降价,把家电从一个奢侈品干到了大家都能买得起的产品。那时候空调价格降到3000块钱,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涨过价。虽然整个社会物价在提高,但是整个家电的物价基本上没有很明显提高,说明降价还是在持续的。

2010年左右,智能手机爆发,而中国的智能手机一下子就起来了。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因为我们国家一直是个统一大市场,大家长期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感受不到。你可以对比一下,在国外你就会发现,如果一个品牌想要进入一个地区,这个地区代表着落后生产力的当地品牌马上就可以游说议会、政府,政治上施压,把品牌打在外面,所以它会形成很多局部低效率的企业,他们仗着在本地的所谓势力,可以活得很好。

但在中国不一样,你只要做到中国第一,就可以非常顺畅地占领整个中国市场,占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市场。哪怕国外市场不让我做,也能挣很多很多的钱,这会倒逼企业创新,去疯狂提高技术、成本。当企业发现国内市场饱和,还可以出去,在包括非洲、南美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可以复制国内的模式再往国外再卖一遍。

【3】外资巨头来华设厂,看重的是稳定且配套的产业链

在中国,可以迅速围绕一家企业形成庞大的生产供应链,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包括电池、阀门,螺丝,很快就会齐全,这是良好的工业生产平台带来的结果。但在国外就很难,举一个简单例子,最近我有接触一家做IT的公司,他们要在美国设点,他发现要给美国的工人写维修说明书,需要把全世界通行版本的说明书大幅度简化,再给美国人看——因为稍微复杂一点他们都看不懂。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设厂,很多人一开始是觉得来中国是因为欧洲环保的政策很严。其实不是,因为中国对环保的要求也很严格,而且巴斯夫自己在环保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来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稳定的水、电、天然气的供应,有非常便捷的交通。而且湛江离广州港非常近,可以很快地把从马六甲海峡过来的石油就近加工,再把产品往外卖。

现在芯片做得好的企业是台积电和三星,如果你仔细看韩国和中国台湾,他们的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是,他们有90%以上的高中入学率,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个方式我们可以复制,我们50%的高中入学率,就可以培养出比他们还要多的人才。

现在出口有新三样,其中之一是新能源汽车。我认为,中国电动车核心竞争力是电池,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电池产业链,技术领先,而且还在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我国储能设备产业规划布局,梳理出来很多条技术路线,每一条技术路线怎么发展,都有非常绵密的规划。所以,中国车企的成功,政府潜移默化做了很多工作。政府没有非常强的掌控力、非常高的执行效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可能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竞争优势。

关于服装产业,在销售端已经非常智能化了。据我所知,企业通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销售策略,可以精细到每一个消费者或者每一个具体地区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东西,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一策略用得极广。

这说明,我国在数字化转型上走得比较早,走得比较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好,比如移动支付。未来这些会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到商业竞争力。当你还在花重金去雇一些人在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这些东西都已经数字化了。

我们正在整合一个贸易网络,现在看整合得非常好。我们有很多国际架构,我们去捍卫这些国际组织。在这样的网络里面,中国是中心的节点,不会包办一切。这些年我国在科研和供应链短板上下的功夫很多,像供应链的弱环基本上补得差不多了。原来我们连圆珠笔的笔芯,笔前面那个小点儿都做不了,后来山西有一家厂做出来了,世界未来50年都不需要再生产这个东西。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