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货币政策工具箱持续上新,精准发力稳经济

4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并答记者问。

在这次发布会上,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这一关键词令不少受访专家学者眼前一亮。这其中就包含着央行提出的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箱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稳就业、稳增长的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做好金融支持。央行还在研究丰富政策工具箱,将适时推出增量政策,助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在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看来,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是本次发布会的一大亮点之一,“不同情形下,央行会有不同的工具应对。针对现有阶段,普适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一定很好满足经济形式发展要求。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针对性非常强,有效性直达性更强更有效。之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没有稳就业、稳增长的提法。”

长期以来,央行通过灵活搭配使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传统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一直在结合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动态变化。去年,央行就创新包括设立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等多个“新工具”。

从本次发布会看,央行下一步精准加力做好金融支持主要围绕四个方面:

一是精准加力稳就业。更大力度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对返乡农民工、新市民、高校毕业生、妇女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精准加力稳外贸。指导金融机构对外贸依存度高、暂时遇到困难、产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保障合理融资需求。

三是精准加力促消费。着重从服务消费供给侧发力,聚焦文旅体育、餐饮住宿、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与其他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服务消费供给大幅提升和改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

四是精准加力扩投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做好“两新”“两重”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

在继续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上,邹澜表示,央行要持续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科技、绿色低碳、促进消费等领域,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更有针对性地拓宽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广“两新”债务融资工具,支持民营企业等主体发债融资;更大力度推动完善民营企业融资配套机制等。

“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上有很多措施。”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吕学梁表示,这次央行提出将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推广“两新”债务融资工具,用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举措都是不仅只着眼于应对目前临时性困难,而是着眼于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考虑,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以推广“两新”债务融资工具为例,该政策有其实施具体的场景和对象,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吕学梁表示,“民营企业中,中小微企业较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他们确实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稳企业’的目标。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在内外贸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外部力量支持来保证它的资金流动性,一个相对成本较低、供给较充足的资金环境,有利于企业实现转型、应对风险冲击。”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督促银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邹澜介绍,从利率看,人民银行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经营主体和居民利息负担持续减轻。今年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3%,同比下降了0.45个百分点;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大约为3.6%,同比下降了0.55个百分点。

“只有降低社会了的融资成本,我们的产品才有更大的竞争力。”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政协委员刘德军表示,“地方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财政政策发力的重点,这些债券无论规模大小,其投资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在内的应用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曾轲 苏月鹏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