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降的航班划破天际线的同时,这片热土正孕育着另一场“空中革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同时拥有空港、海港、综合保税区的战略要地,宝安正在将城市天际线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等高线。3月29日上午,以“技术筑牢安全底线,创新发展低空产业”为主题的第23期大湾区汽车创新论坛(电动航空技术专场)在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低空经济的前沿发展,围绕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安全规范、产业生态构建等关键议题进行主题报告分享。论坛吸引了4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单位的参与,共同探讨低空经济产业的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

在此次活动中,宝安区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会长谭超尘宣布了宝安区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的成立,并详细介绍了协会的成立背景、整体情况以及“十个一”未来重点工作目标。协会将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前沿发展,整合各方资源,连接政府和企业,全力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标杆平台,提升宝安全球影响力。
同时,围绕准备启用的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企业服务窗口,谭超尘重点介绍了其独特的“空间+服务+机构”三维运营机制,以及适航审定、金融、税务、海关、法律、检测等多种服务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适航审定服务窗口,适航认证(TC/PC/AC)是无人机商业飞行的前提,适航审定服务窗口将提供CAAC适航规章的知识普及,聚焦整机企业适航标准检索等难题,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类飞行器的适航认证标准和案例,打造适航认证数据库,为企业产品的适航认证提供参考,并协助企业应对复杂的适航审定流程,提升企业适航审定申报效率,将为宝安区低空企业提供极大便利。
宝安区作为深圳的空中门户、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地,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拥有独特的大湾区核心区位、雄厚产业配套以及广阔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目前宝安区已聚集丰翼科技、科卫泰、智航无人机等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链头部企业,低空企业四百余家,涵盖飞行器制造、飞行服务、飞行器零部件等领域,初步形成一定经济规模和链条成型的产业集聚。2024年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产值668.9亿元,增长10.5%;增加值83.33亿元,增长11.7%。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截至2024年11月,我国通用航空企业达到744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226架;无人机运营企业近1.9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215.8万架,无人机飞行时长达到2544.9万小时。随着应用场景从航拍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向应急救援、城市治理、立体交通等更多方面延伸,低空经济正以“上天入地”的渗透力赋能传统产业、孕育新兴产业。预测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或将达到3.5万亿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面对这片万亿级蓝海,多数省份已经制定行动方案,通过专项政策、产业基金、应用试点等组合拳,着力将低空空域从“自然空间”转化为“经济空间”,向天空要生产力。发展低空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统筹技术突破、场景拓展与安全治理。
记者观察到,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的成立恰似一场及时雨。当行业面临适航认证体系分散、技术标准缺失、空域管理复杂等共性难题时,这个由政企研多方共建的平台,正尝试破解“飞得起来、落得下去”的产业魔方。谭超尘提出的“十个一”工程中,适航审定服务窗口的创新尤为亮眼——这个对标民航标准的数据库,或将改写中国无人机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认证困局。有企业坦言,过去研发一款无人机,“50%的精力耗在翻各国适航条款上”,而如今数据库的搭建,恰似在混沌空域中点亮了一盏规则灯塔。
用市场化思维破解制度性难题。当丰翼科技的物流无人机穿梭于楼宇之间,科卫泰的救援无人机飞越灾害现场,这些场景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对空域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模式的极限测试。公共服务中心提出的“空间+服务+机构”三维模式,本质上是在为低空经济打造“立体操作系统”,让企业既能借力湾区完备的产业链“造得出”,又能依托制度创新“飞得稳”。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