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对账”折射中西方话语结构转变

沈 逸

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中国行直播在海外视频平台“油管”上火爆出圈,有人称他直接戳破了美国花十多亿美元打造的“反华信息壁垒”。这股热潮有点像“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后中西方网友的互动,凸显了网民层面的跨文化“对账”对全球社交媒体生态与传播机制的深远影响:一个超越传统西方精英媒体垄断的全新传播生态正在浮出水面。在这个生态中,由中国真实的社会面貌、中国网友的舆论力量,以及外国网友用生活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共同构成的全新叙事结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向世界、影响世界。这一趋势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娱乐、消费层面,更关系到中西话语权结构调整与意识形态竞争的深层逻辑。
“对账”本是金融术语,意为核对账目。但在如今的国际传播领域,它成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民间现象,特指中西方普通人用亲身经历,对比和质疑西方主流媒体及官方叙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甲亢哥”的直播中,外国网友发现,西方媒体描绘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面貌大相径庭。这种“现实冲击”不仅给了外国网友强烈的“中国震撼”,也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中国的新窗口。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以“老高与小茉”等为代表的在华外国博主,都已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扮演起“现实对照”的角色。西方媒体基于刻板印象构建的认知壁垒,正在一点点被打破。
除了在华外国人的“现身说法”,中国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也为这场“对账”的发生提供了契机。不同于西方主流媒体或社交平台,小红书等中国平台有着独特的算法逻辑和传播机制。这种机制让普通人的生活分享、碎片化的真实故事等内容,能突破西方传统媒体的叙事垄断和审查,快速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引发的“对账热潮”,就是这一优势的生动体现。
中西方网民的“对账”,是全球信息结构去中心化趋势的体现,更是数字社交技术发展背景下话语权重新分配的缩影。过去,西方对华话语输出往往依赖大媒体、大资本、大平台,传播模式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叙事、体制叙事。如今,普通人通过短视频等新形式分享的“日常中国”“真实生活”“文化观察”,逐渐成为涉华传播的主轴。这一结构性转变,也使得“谁在讲中国故事”“谁能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答案。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交互动与舆论共鸣。比如,在“甲亢哥”的直播视频下,中国网友纷纷留言补充内容,外国网友则在转发平台上展开热烈讨论。这种双向互动,正在取代过去单向灌输的“全球传播”逻辑,推动全球舆论结构走向多元化、对等化与网络化。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一直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不对称的话语结构中构建自身的“叙事主权”,“对账”恰恰为此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它以普通人的生活经验直接冲击和挑战了西方媒体基于意识形态偏见、依靠平台垄断打造的“西方中心”叙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传播力量”,也是全球舆论格局中权力分配的新尝试。
当然,一个现实的问题依然摆在眼前:以“TikTok难民”“甲亢哥”等为代表的“民间叙事力量”,是否能够真正撼动甚至主导未来中西方话语传播格局?答案或许并不乐观,但足够真实。一方面,从传播广度看,中国本土社媒的国际影响力还在起步阶段,语言、平台生态与受众结构的限制依然明显。例如,小红书虽在亚洲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欧美市场的基础还不够扎实。而以TikTok为代表的全球化平台虽然技术领先,却面临西方政治打压的巨大风险。
另一方面,从话语体系内部看,“对账”虽然能够挑战信息不对称,却尚未形成可持续的价值体系与叙事框架。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拆穿西方的叙事,但在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逻辑方面,仍需更加系统化的努力和探索。这一过程需要更多跨文化叙事人才的参与,需要平台等主体对内容方向进行更深刻的探索。
尽管如此,中西方话语传播格局“裂变”的趋势已然不可逆转。无论是小红书上的“对账”,还是“甲亢哥”直播视频的火爆,这些传播现象喻示的都是传播格局“质变”的前奏。我们既要看到社交平台的结构性价值,也要重视普通人在国际传播中的潜力,更要在全球话语竞争中找准自己的节奏和位置。
未来,中西方传播的较量,不仅是国家之间“讲故事”的比拼,更是民间舆论、平台逻辑与叙事体系的全方位博弈。我们既要认清变化,更要主动创造突破口,让中国的声音,在全球传播舞台上真正做到“响起来、立得住、传得远”。(作者是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