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版权(也称著作权)”这个词汇的巨大能量。
当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宁夏这片西北沃土,也经历着一场静默的版权革命。从斯德哥尔摩的研讨室到贺兰山下的立法会场,海归博士赵雅洁用十年时光,将北欧的理念转化为中国西部的治理实践。在这片曾被视为“版权荒漠”的土地上,她以立法筑基、以产业赋能、以人才灌溉,构建起版权保护的生态系统,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冷门学科里的热忱觉醒,国际智识的本土嫁接
2009年的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里,法律系女生赵雅洁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
这个从小在固原长大的姑娘手握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两个通知:第一志愿商事仲裁专业因年龄限制婉拒了她,第二志愿知识产权专业却意外开启了命运之门。
“犹记得当初选定这个专业时,亲戚们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说我花大价钱去攻读一个冷门专业,值得吗?”赵雅洁坦言。
但命运的安排往往暗含深意,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她遇见了改变认知的启蒙者——项目负责的教授,是北欧顶尖时尚杂志的责任编辑;而研究著作权法的专家,同时也是唱歌剧的男高音和软件达人。
“这些教授们,充满人格魅力,学识渊博,业余爱好也与专业深度捆绑,像诗歌、摄影、歌剧、乐器、前沿黑科技,没有他们不涉猎的。他们多元的视角,就像一扇扇窗,让我看到了书本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正是这种人文与科技前沿的奇妙融合,让这位来自宁夏的姑娘,找到了内心深处对学术的炽热激情。
随后,赵雅洁在芬兰著名的赫尔辛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8年的银川,迎接海归博士赵雅洁的不仅是父母的殷殷期盼。彼时宁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细分到版权领域,行政保护力量比较分散。“就像教农民按NBA规则打球,首先要建好球场。”赵雅洁的比喻道出现实困境。
但正是这种落差,激发了她将国际经验本土化的决心。这也让赵雅洁意识到,创新保护不是空中楼阁,学术研究更需要扎根故土。

赵雅洁与李明德教授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做博士答辩前准备。受访者本人供图

赵雅洁。受访者本人供图

博士答辩现场。受访者本人供图
从质疑到立法,宁夏版权保护落槌定音
时间回溯到2020年。在银川立法论证会上,一场激烈辩论正在进行。
当时,自治区人大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赵雅洁作为专家组组长全程参与起草。
当赵雅洁坚持将“软件正版化和版权产业化”写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草案时,质疑声此起彼伏:“西部企业连生存都难,搞正版化不是增加负担?”“版权产业化听着美好,宁夏有产业基础吗?”
面对质疑,赵雅洁亮出一组数据:宁夏60%中小微企业使用盗版软件,每年因此引发的商业秘密泄露损失超2亿元;全区非遗传承人超3000名,但实现版权转化的不足5%。
“正是制度的缺失逐步扼杀着创新火种。”赵雅洁坚持:若缺乏该条款,意味着没有制度支撑的产业化将难以付诸实践,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或停留在文件层面。而一个条款若具备实效性,能够为产业开拓出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产值空间,不仅能助力当地手艺人获得展示技艺的平台,还可为年轻人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基于这样的现实价值,将其纳入立法范畴是合理且必须的,这是宁夏版权事业得以真实发展的必要地基。
数字经济时代,版权保护就是创新的生命线。在赵雅洁看来,若没有申请版权保护,优秀作品极易被随意抄袭,导致作品经济价值大打折扣,盗版横行也会严重损害权利人的利益,对坚持创作和努力创新的人极不公平。同时,公司之间相互抄袭作品会引发恶性竞争,扰乱市场规则,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申请版权保护是有效防止作品被抄袭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提升市场中的相对竞争力。然而,版权工作的重要性却常常被低估。
最后,历经49轮修改打磨,2024年颁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第四十一条成为宁夏版权事业发展破局关键。该条款创造性地构建了“监管—创作—转化”三位一体机制,建立软件正版化动态监测平台,对重点企业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
回忆起条例出台那一刻,赵雅洁仍难掩激动:“看到条例终于落地,大家心里都特别振奋,尤其是第四十一条,实实在在地给宁夏版权事业发展吃了颗‘定心丸’。”她解释道。条款鼓励大家积极创作和传播作品,还引导著作权人去依法登记版权,同时支持建设版权交易平台,让作品能更好地转化成经济效益;同时,推动著作权交易和产业转化,让版权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力。
来自宁夏版权局的数据显示,该条例实施至今,全区版权作品登记量增长了320%。
培育新苗:为宁夏版权保护事业储备人才
在宁夏,版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但相关专业人才却存在明显缺口。
版权保护领域专业性强,涵盖创作技术、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对从业者要求颇高。然而,目前宁夏版权保护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以所任职的宁夏大学为有力依托,积极摸索多种培养版权保护专业人才路径。相关课程不再局限于法学院,而是扩展到其他平台和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更是从发展战略和新文科视角出发,开设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相关课程,积极推动通识课建设,让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了解版权保护,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更多可能。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兴趣差异明显。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倾向于版权运营、商标注册等知识;物电、数学专业学生对软件保护、技术发明专利和商业秘密保护兴趣浓厚,主动了解专利代理人工作;农业专业学生则对图形、模型作品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内容很感兴趣。针对这些差异,赵雅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版权保护领域,帮助他们树立版权保护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赵雅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能力。她指导的一名广告系大二本科生,以宁夏博物馆鎏金铜牛为灵感,运用3D打印技术创作文创产品并登记版权。该项目不仅获得国家级奖项,还为学生带来经济收益,激发了学生对版权保护和创新的热情。
“宁夏版权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要做。”赵雅洁说,“但是未来可期。”

赵雅洁辅导学生。
赵雅洁授课中。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安小霞/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