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丨林州:红旗渠故乡以三大产业改写穷县历史

新华社郑州4月11日电 题:林州:红旗渠故乡以三大产业改写穷县历史

新华社记者刘振坤

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4年经济增速达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升至河南省第四位……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曾以“不认命”的豪情改写缺水宿命,把红旗渠精神的大旗插在了太行之巅。如今,又以“不服输”的魄力塑造产业高地,将山多地瘠、资源匮乏的穷县改头换面。

三大产业“富太行”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2024年,林州市建筑业总产值687亿元,同比增长11.5%。

作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修渠十年,为林州培育了无数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建筑业让林州人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也为林州赢来了“中国建筑之乡”的美誉。

经过多年发展,林州以“三个60%”总结建筑业的贡献: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工作,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

目前,建筑业、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并称为林州市的三大支柱产业。

“起步,与世界同步”是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这家林州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电子级玻璃纤维材料,立志要在太行山下建起一个世界级的“微米世界”。

细若蚕丝的纱线快速穿梭,车间内生产紧锣密鼓。公司董事长李志伟介绍,光远新材从无到有,追赶电子纱、电子布生产的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到超越,用10年时间在红旗渠畔做强了电子新材料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林州市二产投资同比增长5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

今年清明假日期间,红旗渠畔人流如织,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成功首演,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震撼的声光电效果、精彩绝伦的舞蹈编排、动人的剧情演绎,生动再现了当年十万人民战太行的壮丽场景。

“今年是红旗渠主干渠通水60周年,我们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体验,就是为了能看好渠、用好渠、讲好红旗渠故事。”红旗渠风景区总经理林永艺说,近些年来,红旗渠景区的游客人数年均增长超过20%,2024年突破了190万人次。

依托红旗渠精神IP和太行山水资源,经过20余年的精心打造,林州已成为“有山有水有精神”的文化旅游胜地,“国字号”旅游品牌达25个。2024年,旅游业全年接待1965.2万人次、综合收入117.6亿元,分别增长10.1%、12.9%。

红色基因激发跃迁动力

在林州市副市长李蕾眼里,林州人有一种特别的思维习惯——干什么事,都会和修红旗渠比对一下。“我们现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十多年前,李志伟进入电子级玻璃纤维领域,技术很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公司一路高歌猛进,新研发的5G用低介电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但市场还没起来,仍需大量投入。

艰难处境中咬牙坚持,终于等到2024年AI产业爆发,新产品热销,公司上半年还大幅亏损,全年却盈利5000万元。

“红旗渠建成以来,林州每一步发展都突出表现为红旗渠精神的支撑。”林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栗彦林说,林州人弘扬红旗渠精神是用行动来表达的,越干信心越足,越干就认为没有干不成的事。

不等、不靠、不躺平,林州人天生有股倔劲儿。

2012年,林州临淇镇人张益智返乡开发几乎荒废的万泉湖。景区初见成效时,一场大洪水袭来,一切需要从头开始。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张益智收拾摊子重建,如今景区年客流量达100万人次。

大概20年前,林州提出通高速,被人说不可能,结果安林高速很快通车。这两年,林州提出通高铁,又被人说不可能,目前林安濮铁路已纳入河南省规划。

“林州先天不具备人才、市场、技术等发展高新技术的条件,但却孕育出了5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靠的是林州人‘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的企业家精神。”林州市市长田元飞说。

近年来,林州坚持“精神立市、产业兴市”,即便在财政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拿出2000万元做项目谋划资金,拿出5000万元做产业招商基金,“昨天修红旗渠咋下劲,今天抓产业就咋下劲”。

目前,林州市还专门成立了建筑业发展指挥部,代表林州市委、市政府履行好建筑企业“首席服务员”的职责。在司法保障下,累计为建筑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7亿元。

“含新量”彰显“含金量”

2024年5月,林州成立建筑产业创新研究院,新引进建筑企业214家,企业总数突破2300家,河南利盛等8家企业晋升一级总承包企业,特级、一级企业达到93家。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1.5%。

“林州市委把2025年确定为建筑业‘司法服务保障提升年’,充分体现了建筑业的地位。”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说,建筑业一直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去支持。

面对电子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在高频、高速、IC载板类等高端覆铜板研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2023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南省“瞪羚”企业等称号。

“企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致远电子董事长李广元介绍,企业着眼于建立全球高端覆铜板产品品牌,采用世界领先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填补了河南在该领域的空白。

光远5G电子材料产业园一期、重机煤机智能制造一期、嘉隆新材料一期等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竣工投产。据了解,2024年,林州有71个省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年度投资的120.4%。

截至目前,林州工业企业数量达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2家,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林州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6.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7.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7%。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石板岩镇,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打造写生基地。目前已建设141家写生基地、31处写生点位、3家美术馆,年接待写生游客超200万人次,“写生经济”在大山深处开花结果。

林州市五龙镇岭南村党支部书记郝合兴告诉记者,他干了40余年的建筑企业、当了30余年的村干部,退休后打算发展乡村产业,“先盘活村里的废弃纸厂,转型发展田园综合体”。

面对新时代的“修渠”,林州传承了“战天斗地”的勇气,激发了“改天换地”的智慧,当精神火炬照亮产业发展之路,目标明,信心足,志更坚,太行山下的产业新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