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没有“套路”的调研更打动人心

近期,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八项规定以改进调查研究为首要任务,明确要求破除形式桎梏,直指“调研秀”症结。然而,实践中“安排式调研”“打卡式走访”等痼疾仍时有复发,犹如顽症难祛。有组织的调研固然正式,但没有“套路”的调研才更能打动人心。

脱离精心准备的讲稿,问出的才是真情。调查研究是掌握实情的基础,是避免“拍脑袋”决策的关键。如果对于调研的问题,已经预设好了答案,甚至调研没完成,调研报告已经完成,那么调研就失去了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曾经笑着打断了准备念稿的村支书,说“不要汇报,我问一句,你答一句”,问答之间尽显求真务实精神。没有刻意准备的回答,少了匠气,接了地气,少了顺耳话,多了逆耳言。尽管有可能听到刺耳的声音,但拒绝刺耳的真实,就是拒绝进步;直面前方的困难,才能迎来发展的良机。

避开刻意培植的“盆景”,看到的才是全貌。近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河南省宁陵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东霞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被严肃查处,其为应付检查,豪掷249.62万元财政资金打造“经典观摩路线”,对沿线21个行政村共计40多万平方米墙体喷漆刷白,将人居环境整治异化为“刷白墙”的表面功夫。这根源上还是政绩观出现了问题,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层干部用“盆景”搪塞上级,恰恰反映了调查研究必须持续改进作风。党员干部要敢于往矛盾窝里面“钻”,亲自嚼一嚼群众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同气连枝,感同身受,避免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中切实找到解决问题、打开局面的“真经”。

调研的“套路”,实则是思想的“桎梏”、作风的“顽疾”。那些花在准备讲稿、打造“盆景”上的时间与金钱,若能节省下来,为群众办一些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将大大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基层干部也能从烦琐的迎检、层层陪同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走村入户、倾听民声、解决难题上,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无论是在寻乌调查时,“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的毛泽东,还是兰考治沙时,顶着黄沙滚滚察看风口的焦裕禄,早已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调查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花团锦簇”的“面子”,而是真钻研问题、真解决问题的“里子”。只有摒弃调研的层层套路,把视线从“盆景”上移开,才能真正看到“苗圃”、看到“森林”,才能真正掌握实情、赢得民心。

调研之要,在于破虚立实、去伪存真。唯有撕下“套路调研”的面具,才能让民声穿透形式主义的围墙。从寻乌调查的深挖细究到兰考治沙的躬身力行,实践早已说明,真知在泥土中沉淀,民心在真诚中凝聚。党员干部当以“脚下不避泥泞、耳畔常闻疾苦”的姿态,将调研化作连通党心民意的桥梁。唯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方能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干出实打实的业绩,让发展答卷写满群众笑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君(武汉市江岸区“青橙计划”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