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流量大,请勿使用智能驾驶”“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 连日来,安徽、浙江、江苏等地高速电子屏提醒慎用智能驾驶。4月5日,德上高速池州路段警方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确实发布了警示,安全是第一位的。”
与此同时,有乘客表达了担忧,“顺风车司机竟然在高速上开智驾模式剪指甲。”经梳理发现,近年来,交警部门已经披露了多起由智驾引发的交通事故,轻则车头受损,重则有人丧命。
4月8日,一名资深交警向南都记者明确表示,不建议在高速公路使用智驾模式,“车速较快的情况下,如果出现紧急突发情况,留给司机反应的时间比较短。而且路况千变万化,智驾容易出现误判。”
多位汽车专家指出,智能驾驶重在“辅助”,不等同于无人驾驶。当“人机共驾”悄然渗透进日常出行时,各地提醒驾驶人慎用智驾,并非对科技进步的否定,而是在矫正安全方向盘。

安徽高速公路的电子屏提醒慎用智驾。
乱象:有司机高速开智驾剪指甲
近日,多地网友发布图片称,浙江、安徽、江苏等地高速电子屏上出现慎用或勿用智能辅助驾驶的警示。其中一张图片显示,道路中间的电子屏明确提醒,“前方占道施工,关闭辅助驾驶。”
4月5日,安徽省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方面回应南都记者,“能不用智能辅助驾驶就尽量不用吧。按照国家规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驾驶车辆,我只能说这么多。至于其他高速路段能不能用,要问对应辖区的管理部门。”
德上高速池州路段高速大队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确实有发布相关警示,“只是提示车主最好不要使用智能驾驶,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4月8日,南都记者咨询了浙江、安徽、江苏部分城市的交警部门,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提醒,方向盘要把握在自己手中,安全第一。还有人表示,“高速公路最好不用辅助驾驶。”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小米SU7德上高速爆燃事故发生前,事发地的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曾于2月专门发文提醒,部分驾驶人误以为辅助驾驶就是人可以完全放手不管,这是一个严重误区。“不能盲目信任、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今年1月,江苏交警在春运交通安全知识短视频中也特别提醒,开启智能辅助系统后,仍然可能出现场景无法识别、不识别、目标丢失等问题,如果驾驶人不果断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盲目相信智能驾驶而置安全于不顾的驾驶人仍有不少,甚至可能威胁到同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南都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检索发现,有网友曾吐槽坐顺风车时遇到“司机一上高速就开智驾睡觉”等情况。还有人称,顺风车车主开了辅助驾驶之后在玩手机、刷视频、打游戏,“真的觉得自己命大”,“很害怕,不敢坐了”。

网友反映司机开智驾剪指甲。
近日,来自江苏的网友称,其搭乘嘀嗒出行顺风车时发现,司机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直接脱手,“车速大概100km/h,司机开着开着就剪起了指甲,还抽了根烟。”
对此,4月8日,嘀嗒出行平台客服向南都记者证实了此事,“已找到涉事车主并对其账号进行封禁处理,我们对于违反平台公约的车主都会严格监管。”至于嘀嗒出行对车主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的相关要求,该客服称,“平台也是遵循交通法来规定的。”
风险:有交警称智驾易出现误判
因智驾分心引发的交通事故,屡次见诸报端。
南京交警于2024年11月发布一起案例,高速五大队接群众报警称在机场高速宏运大道匝道出口处发生一起事故,无人受伤,但车不能动了。接警后,民警火速赶往现场,发现一辆苏A牌照银色新能源小车的车头撞坏护栏和防撞桶,车头严重受损。

孔某驾驶的车辆冲向右侧护栏。
经询问,驾驶人孔某称其当日12时许,驾车沿宁宣高速由南往北行驶,过了机场高速收费站后,为使驾驶更便捷,他使用了车辆辅助驾驶功能(车道保持和定速巡航)。途中,孔某有点犯困打瞌睡,完全没有操控车辆、关注路况,撞上了道路右侧的护栏和防撞桶,才被吓醒。
随后,民警对孔某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告知其车辆自带辅助驾驶功能并不代表驾驶人可以完全不关注操控。
浙江交警早在2023年就发布案例提醒,有小车从高速第二车道进入出口匝道时,径直撞向了分流岛护栏。驾驶人称上高速后车辆开启了智驾模式,在出口匝道下高速时,车辆没有自动转弯,撞向了分流岛护栏。
2022年8月,浙江宁波一小鹏P7车主在高架桥上开辅助驾驶功能,与道路前方故障车辆相撞,前车有人被撞致死。
4月8日,从业超20年的资深交警李警官告诉南都记者,不建议在高速公路使用智驾模式,“车速很快,加上长距离驾驶,司机容易疲劳犯困,更要保持专注。如果出现紧急突发情况,留给司机接管驾驶的反应时间比较短,而且智驾目前仍属于新鲜事物。”
他表示,不可否认,智驾模式有其优势,例如能感应前车急刹、侧方车辆变道等,但路况是千变万化的,智驾模式并不能完全覆盖。“例如,施工的路面长距离采用雪糕筒作为隔离带,每隔几米摆放,智驾未必能判定前方要变道,容易出现误判。”
“作为道路交通管理者,首要工作目标是安全,我们对智驾保持审慎态度。”李警官提到,目前有地方在车速较慢的城市道路测试无人驾驶,“测试则意味着新鲜事物还需要不断磨合、迭代升级,才能减少很多问题。”
什么场景适用智驾模式?他举例称,新手司机停车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或者在车速较慢的交通环境中,可以适度使用,“但还是要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提醒:智能驾驶不等于无人驾驶
王先生是广州一所高校的大学生,平时会驾驶理想汽车到周边游玩。他告诉南都记者,有时候会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智驾模式,“长途开高速会让人很疲惫,所以我偶尔用智驾辅助偷懒,让双手离开方向盘,垂下来稍微休息一下。”
但他也提到,自己其实不是特别信任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仍会时刻注意车况,以便面对突发情况时,及时做出反应。
还有新能源车车主向南都记者表示,品牌方并未进行过“智驾培训”“智能辅助驾驶科普”等,“我是提了车之后上网看视频学习的”。
根据工信部2022年3月起正式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分为6个等级,从L0级到L5级。其中,L0至L2级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L3至L5级才是自动驾驶。而目前市面上车企宣传的辅助驾驶功能,均属于L2级。
多位汽车专家向南都记者介绍,汽车系统仅在车辆纵向的加减速、横向的转向等方面起辅助作用,“主要驾驶动作,如实时把控方向盘、踩油门刹车等仍需驾驶人监督,在必要时及时接管。”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NOA(智能辅助驾驶)这类功能与传统汽车不同,在长时间高速驾驶中,方向盘可自动转动,易使驾驶人产生沉浸感。理论上,只要驾驶人及时接管车辆就不会有问题。然而,智能汽车的整套控制系统并非由人直接控制,驾驶人的操作需经过域控制器或决策系统计算后发布指令。
在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杨胜兵看来,辅助驾驶虽能减轻人的体力和脑力负担,但不能完全取代人来保障安全。

高速公路上的慎用智驾提醒。
当“人机共驾”已悄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出行时,各地提醒驾驶人慎用智能辅助驾驶,并非对科技进步的否定,而是对安全责任的重申。
4月1日,应急管理部发文指出,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成为不少新能源车辆的“标配”,很多驾驶人对此产生依赖性,出现手离方向盘、分心睡觉等危险行为,埋下安全隐患。 “行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越是如此越要心存敬畏。”其强调,“要反思当前公众对车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偏差。”
一名交警告诉南都记者,“有些驾驶人以为车辆的智驾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了,现在并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必须要实实在在地握好方向盘。”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冯奕然 敖银雪 实习生 赖魏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