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课有一个内容是「量变与质变」,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什么是量变与质变呢,举例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举例子,一下子就解释了这个知识点。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通过用案例来作为数据支撑,或者用来解释一个知识点是非常好的例子。写作也一样,想要像读者知道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利用例子来解释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利用名人来举例子是一个最频繁的方法之一,中学语文写作文,老师都会叫我们阅读大量的素材,名人名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大家都熟知。古今中外,无论故事的内容是否真实,总之大家知道这回事即可。利用名人举例子,有时很难做到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无缝结合。名人毕竟是小部分,在概率来说,想要说服、证明一件事情,必须是概率越大越好,概率越大越有说服力,大家更容易相信。
名人的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被美化多次,至于内容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究。小学书本讲述孔融让梨,讲述司马光砸缸救人。中华上下五千年,做到这些的事情数不胜数,只是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想要用「举例子」说明一个知识点,更倾向于更多地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平凡,多么的鸡毛蒜皮,因为这些事情是绝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甚至说是逃不掉的。这就是生活呀。
看国内和国外的书籍,很大的区别是国内的作者写书,想要论证更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或者拍脑门的验证。国外更多是从实验性,逻辑性出发。一些领域的知识,更多是大学的教室,最常用的做法是通过做实验,数据说话。
怎么说呢,还是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和一些小伙伴一起聊天,尤其说到「鬼神」之类的话题,一些灵异事件,有些人想要证明真的有这件事,会说「我亲身经历的」「我身边的人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