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亟待构建

“我们知道西方心理学进入中国已经超过100年,在这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三次‘中国化’的努力,”4月9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王俊秀,在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上发声:中央提出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得到重视了。

【心理学以西方问题为主值得反思】

心理健康被视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到2027年也是“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危机、职业人群焦虑、老年心理孤独等问题,不仅需要在科学上心理学的专业支撑,更呼唤文化基因的深层滋养。“心理学作为西方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其理论与方法在百余年的本土化实践中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如何让心理学真正扎根中国土壤、解决中国问题,仍需我们探索出‘中国式答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新一次“中国化”之前,前辈学人对西方心理学已进行3次“中国化”。王俊秀认为,第一次是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初期,社会学家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孙本文编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大量使用中国材料,研究中国问题;第二次是中国心理学重建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第三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等主张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

“虽然这三次努力对于心理学有一定影响,但看看我们心理学的现状,依然是西方的问题为主,几乎都是西方的概念、理论和体系,”王俊秀直言,基本看不到中国本土概念,没有中国的理论,更别谈中国话语体系,“这是值得反思的。”

【中国文化心理学是新交叉学科】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儒家的仁爱之道、佛教的慈悲之心,到道教的修身之智,乃至中国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心理健康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智慧。

而文化心理学正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中国文化心理学则是一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试图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提出重要的概念:“文化自觉”,不仅是对社会学、人类学适用,其实心理学也不例外。王俊秀认为,费孝通讲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强调的是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当前我们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AI为代表的大国科技竞争异常激烈。从社会发展看,人与人的二元关系将演变为人与人及智能体的三元关系,心理学研究对象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不仅仅靠科技创新,也要靠文化,中国文化将是重要的竞争力。”因此,王俊秀表示,心理学不能忽视“中国”、不能忽视“文化”,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任重道远。“应该抓住机遇,发展出中国心理学的DeepSeek,发展出心理学的中国道路。”

【新学院首入QS学科排名百强】

近年来,校园内外、家校之间都更加注重“心育”,坚持多渠道多角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首届论坛的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4月7日正式成立以“心理学+AI”为办学特色的心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傅小兰教授担任首任院长。今年,上海交大首次跻身QS榜单心理学学科排名百强,位列71位。

傅小兰表示,在此之际,上海交大又成立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通过开展心理学与国学、哲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搭建世界一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学术交叉研究平台;并利用AI技术助推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通过大规模数据获取、精准数据分析、AI创设文化情境、智能辅助实验设计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I+心理学”特色研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心理学中国学派,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心理健康思想。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研究院建成一个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国家级核心学术研究平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端智库。

值得一提的是,高峰论坛将浙江桐乡濮院古镇设为首办地,不仅因为此处为历史文化名镇,更因为这里是国际著名精神医学专家夏镇夷的故乡。夏镇夷教授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开拓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精神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事业,曾担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名誉院长。此次在濮院与主论坛同步举办“夏镇夷论坛”,在历史与现实交汇处,探寻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智慧对话,激发更多思想火花在本土绽放。

原标题:《难道心理学长期以来都属于西学?他们正在为百余年来的第四次“中国化”而努力》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