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荣昌生物财报:日均亏400万,王威东需要讲新故事

作者丨牛刀商业评论 张德开

荣昌生物2024年财报呈现出一幅收入高速增长与持续巨额亏损并存的矛盾图景。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17亿元,同比增幅达58.54%,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销售放量成为主要驱动力。

然而,亮眼的收入增长背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仍高达14.68亿元,扣非后亏损更是扩大至15.08亿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财务特征,暴露出创新药企在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从财务数据的肌理中,我们可以清晰辨识出研发投入的吞噬效应、销售转化的效率瓶颈、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三重困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制约企业盈利能力的铁三角。

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与相对占比仍处于危险高位,尽管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120.62%降至89.69%,但15.41亿元的绝对投入额仍较上年增加2.35亿元。

这种"以战养战"的研发模式,使得企业陷入"研发投入—产品上市—收入增长—再投入"的循环怪圈。

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管线中仅有RC28(眼科用药)进入III期临床后期阶段,而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的6个主要适应症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虽完成验证性试验,但针对狼疮肾炎的II期研究仍在患者招募阶段,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症虽获完全批准,但距商业化放量仍需时间。

这种研发成果转化节奏与资金消耗速度的错配,导致每1元研发投入仅产生0.34元的边际收入贡献,远低于行业成熟药企0.6-0.8的平均水平。

销售费用的激增与边际效益递减形成鲜明反差,2024年销售费用达到9.49亿元,同比增长22.39%。

销售团队规模扩张至1278人,单人员年均销售产出约123万元,较2023年的115万元虽有提升,但相较于跨国药企300-500万元的人效标杆仍显不足。

医院覆盖率突破1000家的表象下,隐藏着渠道下沉的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核心三甲医院覆盖完成后,向低线城市拓展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却难获等比例回报。

医保谈判的"双刃剑"效应尤为明显,泰它西普进入医保后销售量增长98.47%,但单品价格较2021年下降54.7%,导致该产品收入增速显著低于销量增长,这种量价关系的失衡,反映出创新药企在支付端议价能力的结构性弱势。

资本结构的脆弱性在现金流量表中显露无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6.84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12.72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入18.06亿元,这种"输血式"生存模式难具可持续性。

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减值3,420万元,反映出对外投资项目的估值压力,这些财务指标的微妙变化,共同勾勒出企业资金链的紧绷状态。

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反而加剧了经营风险,维迪西妥单抗在美国的II期临床试验虽完成患者入组,但单例患者的临床成本高达8万美元,显著高于国内3万元的水平。

与Seagen的合作协议中,里程碑付款条款与销售分成机制的耦合,导致海外收入确认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更严峻的是,国际专利布局的滞后性开始显现,核心产品的PCT专利申请量较主要竞争对手少38%,这种知识产权储备的差距可能在未来国际化竞争中演变为致命弱点。

固定资产周转率从0.86次下降至0.79次,每元固定资产创造的收入减少0.07元,这种效率衰减在重资产特征的生物药企中尤为危险。

生产成本的刚性特征在毛利率变化中得以印证,尽管规模效应使生产成本率下降5个百分点,但72%的毛利率水平仍低于行业龙头85%的平均值,揭示出生产工艺优化空间的不足。

政策环境的变化正在重塑盈利模式的底层逻辑,DRG/DIP支付改革的推进,使医院用药选择更趋保守,2024年Q4泰它西普在重点医院的处方量环比下降7%即为预警信号。

创新药"双通道"政策虽扩大零售终端覆盖,但DTP药房的渠道费用率高达15%,较医院渠道高出8个百分点,这种渠道结构调整反而侵蚀利润空间。

更为根本的是,带量采购常态化的阴影始终存在,虽然生物类似药尚未纳入集采,但CDE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预示着政策变局临近,这种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直接抬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求。

在这张多维度的财务风险图谱中,荣昌生物的经营困境本质上是创新药商业逻辑与资本市场预期的错位,企业试图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构建竞争壁垒,却陷入"投入—产出"时滞的财务泥潭。

追求快速商业化变现,却遭遇支付端压价和销售费用膨胀的双重挤压;布局国际化战略,反而承受地缘政治和汇率波动的附加风险。

这些矛盾的叠加,使得传统财务分析框架中的成长性指标与质量指标产生严重背离。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重构价值创造逻辑,在研发端,建立更严格的项目淘汰机制,将资源集中于临近商业化的适应症扩展而非盲目铺开早期管线。

在销售端,从"人海战术"转向数字化营销,通过真实世界研究(RWS)提升临床证据等级以增强议价能力;在资本端,探索特许权融资、研发费用证券化等创新工具,改变过度依赖股权融资的路径依赖。

唯有实现从"烧钱换增长"向"精益化运营"的范式转变,才能真正跨越创新药企的"死亡之谷",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洗牌中赢得生存发展权。当前财报揭示的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企业进行战略革新的重要契机。